中医腕踝针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

  • 来源:个人图书馆-东方美的图书馆
  • 时间:2023-08-14 22:13:16


(资料图)

肩手综合征为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常见于中风患者急性期或恢复期,表现为患侧上肢出现浮肿、疼痛及肩部疼痛,使肩手的运动功能受限及血管运动性改变的疾病。我科采用腕踝针治疗35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简介如下。

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来自我院针灸科住院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在49岁~73岁之间。以上病例来源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管病会诊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系第一次发病,并均在发病后6个月内入院,患者的临床表现均符合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法进针点及定位根据腕踝针“上病取上、下病取下”“左病取左,右病取右”之原则,治疗肩手综合征选取患侧上4、上5,配合上6治疗。

具体定位如下:上4:在拇指侧的桡骨内外缘之间。上5:在腕背中央,即外关穴处。上6:在距小指侧尺骨缘1cm处。操作方法选用0.25mm×40.00mm无菌毫针,患侧上4、上5、上6针刺点及周围皮肤用75%酒精常规消毒,消毒范围宜稍大,避免针体卧倒贴近皮肤表面时受污染。消毒后,针与皮肤呈15°~30°角,向心方向快速刺入皮下,使针身呈水平位沿真皮下进入约1.2~1.4寸,针下应有松软感,除针尖刺过皮肤时可有轻微刺痛外,患者针下无任何不适感觉,要求不出现酸、麻、胀、痛、重等感觉。留针30min,留针期间不行针。每日1次,10次1个疗程。留针过程中可配合被动或主动运动,帮助患者活动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及指关节等,并可按摩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疗效标准治疗1疗程之后可进行初步评估。

临床疗效标准:显效:关节水肿、疼痛消失,活动功能无明显受限,手部小肌肉无萎缩。有效:关节水肿基本消失,疼痛基本缓解,关节活动轻度受限,手部小肌肉萎缩不明显。无效:患者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关节活动功能明显受限,肌肉萎缩逐渐加重。疼痛评估可采用患者疼痛程度;采用VFAS量表(视觉模拟评分)评定ugl‐Meyer上肢功能评价量表评价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治疗结果显效28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3%。典型病例患者温某某,男,51岁,于2013年6月14日以“脑出血”之诊断收住入院。主诉:右侧肢体活动不遂、言语不利3月余,加重1d。家属诉发病近3月后逐渐出现右肩部下垂,伴疼痛,活动后加剧,右手及右前臂肿胀,经多次治疗后疼痛较前缓解不明显。查体:右侧肩前广泛压痛,肩部X线提示轻度骨质疏松,余未见明显异常。遂针刺,并嘱家属协助被动活动其右上肢,治疗1次后右肩部疼痛即明显缓解,治疗5次后患者疼痛基本消失,水肿减轻。

腕踝针是对传统医学的发展和创新,腕踝针镇痛作用在内科、外科、顽固性疼痛、癌性疼痛及其他不同疾患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相关研究认为腕踝针可调和营卫、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具有简、验、效、廉的特色。也有人认为腕踝针的镇痛特性可能与十二皮部经络循行路线上的交感神经敏感线、皮下血管的应力变化、组织液压波的形成与传播等引起病灶局部的离子通道变化有关,即镇痛的机制认为是体内机械波与化学波(孤立波)相互协调、相互振荡而达到新的平衡状态。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也是一种缠绵难愈的顽疾,严重影响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时间和效果。常规针刺手法奏效较慢,我们初步采用腕踝针疗法治疗肩手综合征已起到了较明确的疗效。

腕踝针之上4、上5、上6针刺点分别位于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及手太阳小肠经上,根据枟灵枢·经脉枠记载手阳明大肠经,经络主治有“肩前臑痛”;手少阳三焦经,经络主治有“肩、臑、肘、臂外皆痛”;手太阳小肠经,经络主治有“肩、臑、肘、臂外后廉痛”。恰恰符合“宁失其穴,勿失其经”,“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在治疗过程中,腕踝针疗法有着其独特的优势:治疗时仅取腕部穴位,因此时间、环境和季节的限制较小;此处没有重要组织及器官,只需避开皮下明显血管即可,针刺意外较小;另外刺激量小,针刺过程中不要求酸、麻、胀、痛等针感,且针刺后活动基本不受影响,便于患者接受。治疗35例患者无不良反应发生,安全可靠。因此,该疗法对于防止手部肌肉萎缩,减少手术费用,缓解疼痛,促进脑卒中的康复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中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

精彩推送

南京罕华完成A轮融资
社会 2023/08/14
藻荇(关于藻荇简述)
宏观 2023/08/14

资讯播报

陕西医疗反腐风暴开启
包装 2023/08/14
与鲸类共享蔚蓝大海
CD图像 2023/08/14
进入末伏,养生三要点
快讯 2023/08/14